在一条狭长的开云kaiyun体育金属剑道上,两位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击剑运动员相对而立,面罩遮住了他们的表情,但紧绷的身体线条与微微前倾的姿态,暴露着蓄势待发的专注,电子裁判器静默地亮着灯,空气仿佛凝固,突然,一声清喝,身影交错,剑光如电——得分灯亮起,一方运动员利落地收剑,随即抬手向裁判与对手致意,当他掀开面罩,露出的是一张尚带稚气却目光沉静的脸庞,他,就是近期在国内青少年击剑赛中崭露头角的“小明星”姜鑫瑞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。”赛后,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擦拭着额角的汗水,语气平和却笃定,“而一旦站在那条剑道上,你就必须明白,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
初识剑道:从好奇到热爱
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,始于一次偶然,小学五年级时,学校组织的“体育项目体验日”上,他被击剑运动员优雅与迅猛并存的气质深深吸引。“那时候觉得,穿着那身衣服,拿着剑,特别帅。”他笑着回忆起初衷,带着几分少年的坦诚,帅气的表象背后,是日复一日的枯燥锤炼。
他的启蒙教练,一位严谨的老一辈击剑人,至今还记得姜鑫瑞刚入队时的样子:“身体条件不算最突出的,但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眼神里有光。”最初的训练是艰苦的,从最基础的实战姿势、步伐移动开始,成千上万次地重复,弓步、冲刺、格挡、还击……同一个动作,往往要练习到肌肉形成本能记忆,汗水浸透了训练服,小腿因长时间的弓步而酸痛颤抖,是家常便饭。
“很多人都觉得击剑是‘贵族运动’,讲究姿态优雅,但对我们运动员来说,它首先是‘格斗’,是智力与体力的双重博弈。”姜鑫瑞说,他很快超越了“觉得帅”的初级阶段,沉浸在了击剑深邃的战术世界里,他开始研究不同流派的风格,观看世界顶级选手的比赛录像,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战术分析和心得。
热爱,在汗水与思考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赛场砺剑:挫折中成长的自信
姜鑫瑞的竞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第一次参加省级青少年锦标赛,他止步于小组赛,那一次,他清晰地感受到了大赛的压力。“脑子一片空白,平时练的东西好像都忘了,对手的出剑快得看不清。”失利带来的挫败感,让他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。
是他的教练和父母及时引导了他。“他们没给我太多压力,只是告诉我,失败是比赛的一部分,关键是从中学到什么。”姜鑫瑞开始反思,他将那场失利的比赛录像反复观看,分析每一个失分点,寻找对手的破绽与自己的失误。
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此后的一次全国青少年邀请赛上,他调整心态,不再想着结果,而是专注于过程,执行好每一个战术,他一路过关斩将,意外地闯入了半决赛,面对一位经验丰富、身材高大的对手,他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,沉着应对,连续利用巧妙的假动作和迅捷的反击,最终逆转取胜。
“就是那场比赛之后,感觉一下子不一样了。”姜鑫瑞描述着那种奇妙的体验,“之前是紧张、害怕,那之后,站在剑道上,心里是踏实的,我相信我的训练,相信我手中的剑。”自信,并非凭空而来,它是在一次次实战的淬炼中,在战胜挫折与自我怀疑后,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坚实内核。
随着参赛经验的丰富,姜鑫瑞的奖牌柜里逐渐增添了更多沉甸甸的荣誉,但他坦言,比奖牌更珍贵的,是内心那份日益坚定的信念。“比赛像一面镜子,照出你的优点,也更清晰地暴露你的缺点,每一次战胜弱点,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心理上的,都让我更相信自己能做到。”
孤军奋战:剑道上的独立哲学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这是姜鑫瑞多次强调的一句话,也是他從击剑这项运动中领悟到的核心哲学。
击剑比赛规则决定了,从主裁判发出“开始”口令到喊“停”为止,这期间的一切决策与行动,都必须由运动员独立完成,教练可以在场边指导,但无法代替你思考;队友可以加油助威,但无法替你承受压力,在电光火石的交锋中,判断对手意图、选择进攻或防守、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,所有这些,都依赖于运动员瞬间的独立决断。
“那是一种非常孤独,但又极度专注的状态。”姜鑫瑞描述着赛场上的感受,“面罩会隔绝掉大部分外界声音,你的世界里只剩下对面的对手、你手中的剑,以及你自己的呼吸和心跳,所有的战术、所有的训练积累,在那一刻,都必须由你一个人调动起来。”
这种“孤军奋战”的经历,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性格,在生活中,他变得更加独立,遇到问题首先尝试自己解决,而不是依赖他人。“击剑教会我,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,刺出那一剑,无论得分还是失分,后果都需要自己承担。”这种责任感,促使他在学业和生活中也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条理。
他的母亲对此感受颇深:“鑫瑞练了击剑之后,变化很大,以前遇到难题可能会急躁或者退缩,现在他会更冷静地去分析,想办法,很有主见。”
平衡之道:剑锋之外的寻常青春

尽管在赛场上气势如虹,生活中的姜鑫瑞,依然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,他面临着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课业压力,如何平衡训练与文化课学习,是他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总还是有的。”他有一套严格的时间表:每天放学后直奔训练馆,进行两到三小时的高强度训练;晚餐后,则雷打不动地投入学习,经常到深夜。“确实累,但习惯了就好,击剑要求的专注力,对学习也有帮助,在书桌前,我也像在剑道上一样,要求自己心无旁骛。”
他的同学们起初对这个“练击剑的”同学感到好奇,甚至有些距离感,但相处下来,发现他幽默、随和,丝毫没有“明星”架子,他会和同学讨论最新的游戏,也会为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蹙眉苦思,击剑,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,但并非全部。
“我不希望自己被标签化,在剑道上,我是一名击剑运动员;在学校里,我是一名学生;在家里,我是父母的孩子,每个角色我都要努力做好。”姜鑫瑞说,这种清醒的认知,让他得以在专注竞技的同时,保持着对生活的全面感知和热爱。
未来展望:梦想指向更广阔的舞台
谈及未来,这位少年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,短期目标,是在接下来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取得更好名次,争取入选国家青年队,更长远的梦想,则是代表中国,站上世青赛、亚运会乃至奥运会的舞台。
“我知道通往顶尖运动员的道路充满挑战,竞争非常激烈,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我就会坚持下去。”他的语气坚定,“我希望用我手中的剑,不仅为自己赢得荣誉,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击剑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。”
他的教练对他寄予厚望:“鑫瑞具备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潜质,不仅仅是技术,更重要的是他的头脑和心理素质,他懂得思考,善于总结,并且在压力下能保持冷静,只要保持现在的势头,科学训练,避免伤病,他的未来值得期待。”

击剑,这条长14米、宽1.5米的剑道,对姜鑫瑞而言,已不仅仅是一方竞技的场地,它是锤炼自我的熔炉,是照见内心的明镜,更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起点,他学会了依靠自己,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,剑锋所向,既是胜负,亦是成长,这位年轻的剑客,正以手中的剑,沉稳而坚定地,刻画着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评论